縱觀近年來的申論考試,很多領導,尤其是有過復習經歷,備考經歷的領導,會有一種迷茫慌亂的感覺。題型的靈活變化,似乎讓自己嘔心瀝血的復習和備考成了無用功,面對新奇的問法,很多人不禁產生了申論“無法復習”的悲觀論調。所謂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,唯有把握出題的規律和特點,才能真正抓住試題背后的邏輯和理念,從而掌握“以不變應萬變”的方法及技巧。中公教育發現,申論題目的變化之一,體現在歸納概括題的作答對象,即問法,越來越靈活多變。
曾幾何時,歸納概括“問題”,“原因”,“影響”,“措施”等常規題是很多領導的“自留地”,用這樣一道常規簡單的題目作為“熱身”,以找到一個更好的材料閱讀的感覺,從而更從容地應對后面的其他題目。但是近年來的歸納概括,卻出現了很多靈活問法,例如:“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,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。”“發展過程”這一新型的作答對象讓很多考生無處下手,再例如:“根據‘給定資料1’,請概括小張家鄉出現的新變化。”以及同一套試卷第三題:“根據‘給定資料3’,請分析小吳發生了哪些變化,使得村民們對她的稱呼從“那個大學生”變成了“小吳”。”這里面的“新變化”,“變化”也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。
破解這種靈活問法的關鍵,在于回歸申論作答的本質“問什么答什么”,通過對作答對象的分析,得出要找的要點是什么。如:
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,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。
所謂“過程”,更多強調一種時間上的線性邏輯,即不同的時間階段。而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“發展過程”,即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在“不同時間階段”的表現。因此,本題應該是從材料中找出不同的時間段,再找出不同時間段期間政策的表現,問題迎刃而解。
再如:
根據‘給定資料1’,請概括小張家鄉出現的新變化。
拆解來看,“新”,即當下階段呈現出來的狀態,“變化”,即相對于以前,不同的地方。因此,所謂“新變化”,即“不同于以前的,目前呈現出來的狀態”,我們作答時只需要概括出“目前的狀態”即可;而和它很類似的一道題,卻有著十分細微的區別:
根據‘給定資料3’,請分析小吳發生了哪些變化,使得村民們對她的稱呼從“那個大學生”變成了“小吳”。
雖然都是“變化”,但在此題中,這些“變化”是村民對她的稱呼改變的原因,這種改變,是從“那個大學生”,到“小吳”,是一個由“A”到“B”的過程,因此,這種變化,也應該對應地,由“A”到“B”,即A帶來了“那個大學生”的稱呼,B帶來了“小吳”的稱呼。同樣是“變化”,前后兩個題的作答思路卻有很大的不同,這也是命題人藏在題目命制中的巧思了。
由此可見,歸納概括題的作答對象由常規的“問題”,“原因”,“措施”等,變成了非常規的“過程”,“變化”等,看似靈活詭異,無處下手,但是只要我們仔細分析題干,尤其是作答對象,會發現其并不難理解。即便如此,提前做好準備,通過大量的非常規題目的練習,我們也可以鍛煉這種“分析題干”,“分析作答對象”的能力。
根據材料X,歸納概括內容/現狀/情況/表現/特點/爭議/層次/創新/亮點/重點/環節等。
當然,作為創新“試驗田”的申論,新的變化不僅表現在歸納概括題中,也體現在其他題目中,領導要做好充分準備,有疑問可隨時咨詢中公教育。
歡迎關注(江蘇文職人員考試)及時掌握2020江蘇軍隊文職招考信息!
詳細說明您的問題,以便獲得更精準的答案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